最新新闻:

“假妈妈”盘了3年,不能洗不能换,人类幼崽为何也会“恋物”?

时间:2021-09-10 14:16:32来源:钻石and星辰恒

马上面临开学,妈妈们在欢欣鼓舞地庆祝“神兽回笼”的同时,还有一批妈妈在焦虑,那就是刚要步入幼儿园孩子们的妈妈,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刚要上幼儿园的孩子,是第一次开始校园集体生活,妈妈们担心会不会不适应会不会哭闹,一颗心都快要被操碎了。

笔者无意间看到过这么一个宝妈的吐槽:七岁的小女儿必须拿着一件“衣服”在鼻子下面闻,才能入睡。而这件衣服不知道是宝妈的睡衣还是宝爸的T恤,七年的揉搓,已经让这件衣服破如褴褛,几乎看不出来原来的样子,然而女儿却视若珍宝,不换不丢,只要找不着就会大哭。

当时看到的时候是哑然一笑,被小女孩迷惑的行为感到难以理解,不曾想落到自家小朋友这里,更是啼笑皆非,小女儿不会走路的时候就“认了”妈妈的一件睡衣当“假妈妈”,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吃饭拿着,睡觉拿着,就连上厕所都要拿着,太脏了还不能在她醒着的时候洗,必须挑睡着的时候,买个一模一样的也不要,就要那一个,3年过去了,“假妈妈”依然“坚强”的在她手里盘来盘去。

不经意间和邻居朋友说起此事,不曾想好多小朋友有自己的专属“伙伴”,有的说儿子必须抱着他家脏的破得不能再破的枕巾,有的说女儿走到哪必须带着她的小被子,还有的说我们家的好点,就是一个洋娃娃,不过如今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没有这些专属“伙伴”的陪伴,那是要哭得死去活来的,怎么都哄不好,哄不睡的。

人们在感叹小朋友可爱无比的同时,也不免疑惑人类幼崽为何如此“专一”?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小朋友的这种“恋物”情节,并不是“恋物癖”,这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非常正常的行为,科学上称之为“安全物”,这些东西能够给孩子一定的安全感,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找不着,或者丢失了,孩子们往往是会哭闹;而“恋物癖”主要是指成年人,把没有生命的物品当做“性活动”的对象,而产生性冲动,这是一种病态的行为,所以,这不要混为一谈。

小朋友恋物其实是一种心理需求,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就能通过感官的探索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或安抚自己的情绪,如妈妈的怀抱、妈妈的抚摸、妈妈的亲吻等,但是妈妈不能时时刻刻在它们身边,所以会寻找妈妈的替代品,可能是有妈妈味道的枕巾、衣服,或者妈妈让从小陪伴着孩子的毛绒玩具等,这些“安全物”能够让孩子们在妈妈不在的时候建立安全感,得到心理上的放松。

那么“恋物”是否需要纠正,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吗?

这里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要强行给孩子们戒“安全物”,不要强行戒!不要强行戒!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有的宝爸宝妈看不下去自己的孩子如此“迷恋”一个物品,于是瞅准机会采用粗暴强制的方式给丢了,扔了,后果往往是孩子大哭大闹,而父母觉得,哭闹几天,等他忘记了就好了。

殊不知是大错特错,一位网友说到,小时候抱着睡觉的玩具猫被强行丢掉后,三十年过去了想起来还会哭,可想而知强行戒掉的后果;甚至在有些孩子的心里,他们的“伙伴”被丢掉后,那会成为他们童年记忆里永远抹不掉的一个伤疤,永远缺失的一份快乐,依恋物对于她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玩具、一件衣服了,而是他们适应这个时间的情感拐杖。

对于孩子来说世界是新奇的,同时又是庞大而可怖的,熟悉的人不在身边,一个小物品就能解决他们对这个世界产生的害怕和焦虑,你还觉得它是一件衣服、一个玩具吗,你丢掉的可能就是他与世界的一个连接。

不要担心孩子“恋物”,这是个自然成长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接触的世界慢慢丰富多彩,接触的人物多种多样,慢慢的他们对“安全物”不会再有强烈的需求,但是什么时间他们会不再依恋这个物品呢?不要着急没有确切的答案,也许到了一个新环境他就自然戒掉了,也许上幼儿园,也许需要到上小学。

如果真的不小心丢了怎么办?

前两年有个新闻,上海某海洋公园为了帮一个小女孩找玩偶,翻了8吨的垃圾,小女孩拿到玩偶后,激动地尖叫、转圈圈,世界仿佛一下子明亮了。这个小女孩是幸运的,然而多数小朋友的“安全物”丢了就真的难找回来了,这个时候的父母,不应该斥责或者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一定要站在孩子角度,去引导孩子,也许它的玩具去旅行了,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帮助孩子度过这一难关。

马上要步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有“恋物”情节,如果方便携带的话,不妨与老师沟通后带着一起入园,可以充分缓解“分离焦虑”情况,想不到吧,大人眼中的小物件却有这么大的用途,千万别弄丢了他的好朋友哦。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