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父子成北大校友,浏阳博士村这个家庭的育儿经值得一看

时间:2020-08-27 16:16:31来源:浏阳日报

“优秀!浏阳这对父子成校友,

爸爸是北大博士生,儿子又考上北大!”的新闻

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不少网友直呼

“分享一下育儿经吧,家里缺个北大生”

昨日,浏阳日报记者再次采访了

北大博士罗志勇一家

探寻他与儿子的成长故事和成才密码

谈成长

堆书的阁楼成乐土

体谅父母艰辛差点辍学

“真不好意思,停电了,风扇也开不了……”一见面,罗志勇就张罗着让座、泡茶,北乡人骨子里的热情好客一点都没丢。

不变的,还有乡音。坐下聊起来,罗志勇很自然地切换成地道的北乡话。

罗志勇的父亲罗天华,上世纪六十年代从浏阳师范毕业,从教40年。因为父亲当老师的关系,家里有各种各样的书籍。

“我们家阁楼堆了很多书,附近的小孩都来看。”那一方放书的阁楼,成为孩子们阅读的启蒙,也是最早的文化熏陶。

在家庭之外,当地读书氛围浓厚。老师们也很有责任心,对每一名学生都看得很重。

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熏陶和外部环境的感染下,罗志勇和姐姐、弟弟读书时既互相鼓励,又你追我赶。

小学时,罗志勇就从三年级跳级至五年级。如今回忆跳级的原因,罗志勇谦虚地说“是为了省钱省时间”。“他很懂事。”这时,一旁的母亲肖秋菊插话说。

另一个说明他懂事的是,迫于当时的经济条件,父亲在教书之余还要种田,母亲养猪、织纱手套补贴家用。体谅父母的艰辛,快初中毕业时,罗志勇萌生强烈的辍学念头,“当时想想觉得做工也不错。”

班主任得知后,专门做罗志勇的思想工作。“老师说‘明明是做檩子的材料,不要当椽子’。”这句话不仅令罗志勇回心转意,还给了他极大的鼓励。

谈北大

父子成校友,“这并不是什么事儿”

1985年,罗志勇考入浏阳一中。设在文庙大成殿里的图书馆成为了他的乐土,除了大量书籍,学校还可以读报,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丰富的书刊充盈了他的高中生涯。

“我记得罗志勇。”昨天下午,提起学生的名字,浏阳一中退休老教师焦功成还印象深刻,“那几个农村伢子读书舍得吃苦,又讲究方法。”焦功成回忆,罗志勇所在的156班是有史以来考得最好的,“4个进北大,罗志勇便是其中一个。”

在北大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国家部委工作后,罗志勇又回母校圆了读博的梦想。如今,回想起年少时险些辍学,罗志勇笑着说,如果不读书,可能南下的队伍中又多了一个人。2001年,罗志勇可谓收获颇丰,取得博士学位3个月后,儿子出生了。他没想到的是,过了近20年,儿子跟他成为了校友。

孩子高中学业紧张,三年没回老家,被北大元培学院录取后,罗志勇夫妻俩才抽空带着孩子回了秧田村的老家看望爷爷奶奶。不料8月25日临时接到学院开课通知,孩子只好上网课,并于昨天下午匆匆赶回北京。

对于儿子成为自己的校友,罗志勇感到欣慰,但这名学霸爸爸表示,并没有刻意对孩子提出要求,“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就有个想法,‘要超过爸爸’。”

如今被后浪赶上,罗志勇说,家庭并没有给孩子任何压力,或许来自同辈的压力更多、更直接,“毕竟他们班就有18个上清华、北大的,所以,孩子觉得这并不是什么事儿。”

“考上北大,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罗志勇他们一家的看法。

谈教育

两代人的育儿经里,都藏有“心无旁骛”

父亲是老师,母亲是农民,从罗天华的家里走出了3个大学生:老大罗慧玲如今是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法学硕士、教授;老二罗志勇是管理学博士,现在担任奥美北京集团PR&I董事总经理;老三罗志坚创业经商。

如何培养子女读书、成才?73岁的肖秋菊回忆,当时她织纱手套,三个孩子都帮着打下手,翻手套、打捆。闲暇时间,孩子们就沉下心来看书。为了不让孩子们分心,村里难得放场电影,一家人都约定不出门。

(图片来源于“北京大学”)

这种心无旁骛的精神,在多年后,也传承到了下一代。

罗志勇工作忙,他坦言,在教育孩子方面,妻子陈欣投入的精力更多。“在工作和孩子之间,只能做好平衡。”陈欣表示,为了挤出时间陪孩子学习,工作日她上班的节奏非常快,尽量不加或少加班。

孩子出生2个月时,她就读书给他听,“是指读。”慢慢地,就在图片后面写文字,带着孩子认字、认物。睡前,她也会带孩子指读各种故事书、诗词。再后来,就是带拼音的书籍。

在这样的引导下,罗宇轩在上小学前,就认识了很多汉字。“反而是书写不用那么着急,我们是在一年级前几天才教会他写自己的名字。”陈欣说。

如今,在一些培训班里,前面坐着孩子,后面坐着家长,相比之下,家长更专注。在儿子小学阶段上培训班时,陈欣就是这么做的。“他做一份笔记,我做一份笔记,回家后一比较,就知道他丢了哪些知识点,再跟他讲解。”

从小时候帮着探路,到长大了引路,一点一滴陪伴、培养,加上监督、鼓励,帮孩子养成了喜欢学习、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陈欣说,到了初中,她才在孩子的学习上开始放手。

 关于重教 

在这里,重视教育始终是主流

秧田村是浏阳第一个博士村,即使在周边的淳口、龙伏连片出现“博士村群”后,这个名字朴素的村庄,依然是NO.1。

“博士村群”的出现,得益于深厚的崇文传统,一批批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出现,也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罗志勇说,他小时候,就强烈感受到村、镇及全浏阳都重视教育,政府历来对教育投入大。同时,农村对教育的重视也一直传承了下来。具体到家庭,家家户户都坚信卖房子、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

“无论是秧田村的变化,还是‘博士村群’的出现,教育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缩影。”这次回来,罗志勇专门带孩子去参观了村里的耕读文化园,看到了他小时候用过的农具,“也就是二三十年前,我们都还在用的,如今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

从宏观层面,他认为,国家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重视教育仍然是主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的重视、投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出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给大家提供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反过来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罗志勇认为,读书、进城、就业,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重要主线,“城市化进程,并不仅仅是农民进城打工,最主要、最有效的还是靠教育来撬动的。”同时,教育也为城市和农村经济的接轨打开了渠道,推动了城市与农村的交融发展。

 关于读书 

年轻一代应有所担当

从微观层面来看,罗志勇表示,读书才有出路、读书才有未来,读书能改变个人命运、改变家庭经济状况,是过去一种朴素的认识。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在变化,年轻一代的观念也有新的改变。

“比如我孩子这一代,慢慢有了责任感,‘90后’‘00后’并不是颓废的一代,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些对社会发展有改变的事情,比如改变科技的薄弱环节。”罗志勇发现,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并不只是科技发展、国家进步、国际关系演变这些大事的旁观者,他们也是见证人。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读书应该有所担当。”在罗志勇看来,“年轻一代要更多思考自己读书、成才如何与社会需要和时代选择之间合拍,如何来改变地域经济、改变国家状况。”

 关于焦虑 

父母应该做孩子的减压器和“垃圾桶”

“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这是不少家庭的真实写照。

“这很正常,毕竟孩子在某个阶段的理解能力有限。”陈欣认为,家长应保持克制,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

对孩子偶尔考砸,也不用焦虑,“孩子的压力比大人更大,承受力更脆弱。”陈欣说,遇到这种情况,她的做法是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罗志勇则认为“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减压器”。“虽然并不能解决问题,但会是一个很好的过度,压力消化后,该干嘛还是要干嘛。”上完网课后,罗志勇的儿子罗宇轩也加入了讨论。

对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陈欣笑着看了看儿子说,“我既是他的妈妈,也是他的朋友。”她解释说,“我一直告诉孩子,我愿意做他的‘垃圾桶’,有任何心里话,遇到压力、挫折,都可以跟我交流。”

如今,还有一种现象,有的家长一边声色俱厉要求孩子做作业,一边自己玩手机、刷微信。“这不行。”陈欣说,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要与孩子一起进步。

对于要不要上培训班,罗宇轩有自己的见解,“应该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如果自律、学习主动性强的,可以选择不上培训班,不然还是建议要上培训班。另外,上培训班,还应该根据不同的阶段来,“比如高三时,我觉得要补哪一门短板,我就会相应地去上培训班。”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