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一抽屉的“宝贝”,见证​37年的从警岁月。早安!

时间:2020-10-29 18:16:53来源:潇湘晨报

这是人民公安报第453次向您问早安

时光一逝永不回

往事只能回味

忆童年时竹马青梅

俩小无猜日夜相随

早上好~ 各位小伙伴们~

今天要大家介绍一位有着37年警龄的老人和他一抽屉的“宝贝”。

95岁的侯玺璞,腰板笔直,慈眉善目,看上去至少要年轻20岁。

侯玺璞1980年时的照片。

他耳朵有些背,需要别人大声说话才能听到。他的眼睛却很明亮,连老花镜都不用戴。

四世同堂的家,儿女孝顺,天伦之乐。8年前,送走长期瘫痪的老伴儿后,侯玺璞选择一个人生活。他每天看电视新闻,读单位给老干部订阅的《求是》《人民日报》,和邻居下下象棋。

更多的时候,侯玺璞喜欢打开衣柜门,用钥匙打开抽屉锁,拉开抽屉,将自己的那些宝贝一一拿出来,摆在床上。

在他眼里那些东西可真是宝贝啊!

工作证,荣誉证书,奖状,奖章,照片,笔记,简报,杂志……岁月久远,简报、杂志、奖状都发黄了,证书表面的红色淡了,边角磨得没了颜色,但都保存得平平整整,奖章依然闪着光泽。

这些精心保存的宝贝,带着岁月的标签存在侯玺璞记忆深处。

他注视着这些老物件,仿佛在和岁月长河里的自己对话。哦,那是28岁的我,那是36岁的我。嘿,这是50岁的我,60岁的我,70岁的我。呵呵,75岁的我还年轻啊。老伙计们,想不到吧,我都95岁啦……这是漫长的95年啊!

侯玺璞(前排右一)年轻时参加同事婚礼。

惦着这些老物件,回想着过去的日子,侯玺璞有时会开心地笑着,有时会觉得眼眶潮湿,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呈现出从警岁月里的那些精彩片段……

第一个功模证

铭刻着与违法行为的斗智斗勇

最让侯玺璞珍爱的,是这本于1953年12月11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安局颁发给他的红色功模证。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功模证。

侯玺璞是穷人家的孩子,生在海河边,长在海河边。但家里再穷,爹妈也坚持让他读私塾,他不仅读了很多书,还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后来,为了维持生活,他四处打零工,饱尝了人间苦难,但贫穷依然伴随着全家。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了。

那天,侯玺璞站在欢迎解放军的队伍里,心潮澎湃,年轻的心激荡着。

经过审查筛选,侯玺璞走进天津市公安队伍,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人民警察。

侯玺璞先接受了一个月的军训。他记得,那时军训强度大,密度大,主要练会操,立正、稍息、齐步走、正步走,还有持枪练习立射、跪射、卧射、刺杀、枪上肩、致持枪礼,计时练习枪支拆卸、组装、保养,跟随老警察站岗……

一个月后,他被分配到六分局(今天津市公安局河西分局)挂甲寺派出所做户籍民警。得知要守护自己生长的地方,他的心情特别激动。

天津解放初期,社会上还很混乱。白天街道上不断传来零星枪声,人们行色匆匆。六分局要求民警对社会全面控制,既防内又防外,组织治保积极分子巡逻,对重点人口监控,查清辖区人员底细,还要找出隐藏潜伏的敌对人员。对于伪军和一些身份特殊人员,派出所都要求一一登记。

那时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很艰苦,连正式的警服都没有,民警穿的是解放军进城的军装,只是换上“公安”臂章。“但一穿上这身简单的警服,那份激动就自动转为沉甸甸的责任。”这是侯玺璞心里最朴实的想法。

派出所地方很小,也很艰苦。办公、值班、住宿,都挤在那么几间房里。几块砖垫起块木板,铺上草垫子就是床,掀开草垫子就是办公桌,然后坐在板凳上在“办公桌”上写字。

侯玺璞的工作是管理居民,相当于今天的户籍民警的工作,要值班、备差、巡逻、下片儿。

他主管桥南街安家菜园辖区的200户居民。他工作起来非常认真。每天天一亮,他就起身离家,先赶到派出所点名,然后就去穿胡同,走弯弯绕绕的小土路。他穿着一双旧布鞋,推开一扇扇吱呀响着的木门,和张家爷爷打招呼,和李家大娘了解情况,看见胡奶奶的小孙子,他会抱起来擦擦孩子脸上的灰,拍拍小屁股上的土。很快,他便对居民熟悉到提人知名,提名知情。他连每家每户的灶台面朝哪个方向都一清二楚。

侯玺璞在街头巷尾巡逻中,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他兴奋得难以入睡,干脆起身,在自己管辖的街区巡视。新中国的夜晚啊,繁星闪耀,宁静安详。

10月2日傍晚6点30分,天津市30万人在十二经路人民广场集会,庆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会后举行盛大提灯游行。

那一天,侯玺璞的执勤点位在刘庄浮桥。桥下,清澈的海河水随风悠然流动,不时溅起的水花也带着喜悦的气息。看着欢呼雀跃的游行队伍,经历过旧社会的贫穷和屈辱,作为新中国人民警察,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1953年的一天,侯玺璞走街串巷的时候,一位小伙子把他拉到角落里,伏在他耳边悄悄说,胡同东头那家人,可能还藏有一把枪,我以前在他家见过的,他儿子拿给我看的,我和他儿子是同学。

侯玺璞听了,心一跳,脸上却不动声色,脑海里马上想到那家4口人的样子,父亲,母亲,一儿一女。父亲40岁左右,现在工厂当工人,有过当兵的经历;母亲是位家庭妇女,一儿一女都是十几岁。父亲的情况有些复杂,会不会是他藏的枪支?

侯玺璞马上向所里做了汇报,又在脑子里把那家人的居住环境想了一遍。木床,桌椅,衣柜,炉火,炉火生在堂屋里,安装有长长的烟囱,直通烟道……凭借自己对这家人和屋内家具摆放的熟悉程度,他猜测,木床、衣柜都藏不了枪支,唯有那不易察觉的烟道,或许会有些名堂。

侯玺璞相信自己的判断。他和一名同事走进了这家家门。

果然,一支被层层破布包裹着的勃朗宁手枪,就藏在烟道里,同时被他掏出来的还有20发子弹。

侯玺璞立功啦!1953年12月,他荣立三等功,参加了天津市公安局第一届功模大会。功模证里,侯玺璞穿着警服,戴着警帽,一脸英气。

侯玺璞1953年荣获的三等功荣誉证书。

那一年,侯玺璞28岁。他不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他还会多次立功受奖。他只知道,在党的领导下工作,一定要去做好。

两本工作证

记录永远不变的工作职责和初心

侯玺璞保存着两本“天津市公安局工作证”。一个是黑色的塑料封皮,另一个是橄榄绿色封皮。岁月流逝,塑料封皮显得很陈旧,但工作证正面方方正正的字体,依然给人一种威严感。

不同年代的工作证,记录了侯玺璞工作单位的变化,也记录了他永远不变的工作职责,永远不变的初心。

上世纪50年代,侯玺璞调到刘庄派出所工作。在这里,他做过资料内勤,当过文书,整理过户籍档案。虽然坐办公室的时间多了,但他依然喜欢走街串巷,深入到群众家,去核实情况。那些厚厚的卷宗留下了他伏案工作的痕迹。每一项工作他都尽心尽责,梳理清楚。

1961年,侯玺璞成为河西分局预审科民警。

那一年腊月,天气异常寒冷。侯玺璞和民警尹书贵到河北省沽源县一个偏远村庄,抓捕一个外逃的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躲在亲戚家一间四处漏风的破房子里,不敢出门,正饿得饥肠辘辘。村里的治保主任一把推开门,两位民警冲进来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抓捕很顺利,但押解回津却颇费周折。

从村子到县城有几十里路,天还下着大雪,四周白茫茫,分不清哪里是能走的路。但他们急于赶回天津,踏雪而行。热心的村民赶着一辆马车送他们去县城。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戴着破旧的棉帽子,围着围脖,眼睫毛上都结着小冰碴,鼻涕冻得悄无声息地流下来,顾不上擦就成了小冰柱。

天冷,路滑,车上拉着4个人,马跑不动。马车夫和他商量,能不能有一个人下车走减轻负担?他腾地跳下马车,喊一声,老尹,你守住喽,我跟着。

冰天雪地中,马儿拉着小车跑,车上是3个冻得瑟瑟发抖的人。尹书贵的手紧扣着犯罪嫌疑人的手腕,哪怕冻僵了,也紧紧扣着。马车后面,侯玺璞在雪地上跌跌撞撞、出溜出溜小跑着。他喘着粗气,内心却升腾着热浪,做警察,就该这样战胜困难去完成任务。

到了县城,他们登上火车。旅途中,侯玺璞和尹书贵一步不离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睡着了,他们疲惫不堪却不敢睡。最后,侯玺璞想了办法。他让尹书贵躺到座位下面迷糊一下。他坐在座位上,将自己的手腕用手铐与犯罪嫌疑人铐在一起。尹书贵在座位下面,很快睡着了,但双臂紧紧抱住犯罪嫌疑人的双腿……

侯玺璞记不清自己办理过多少个案件,数不清与多少名犯罪嫌疑人打过交道,不知道多少本预审案卷中有他庄重的签名。

1964年侯玺璞(中)和同事在单位合影。

预审岁月里,侯玺璞将对公安事业的热爱都融进那一本本字迹工整的卷宗,融进那一件件法律法规运用准确的案件里,融进那每一个日出日落全身心的付出。

闪耀的奖章

铭记从警无悔的见证 

上世纪60年代末,侯玺璞的工作再次调动,到青泊洼农场做了一名管教。

他没有抱怨,也没有懈怠。他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工作变化。他依然是尽职尽责的民警,保持着在派出所和预审科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尽心尽力帮助200名学员走出歧途,回归社会。

有一年,侯玺璞到内蒙古乌海市进行外调,去的地方刚好是自己15岁的大儿子插队落户的地方。他看到身体瘦弱的儿子在队里干着重体力活,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心疼极了。但他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好儿子,出力气,长力气,男子汉就该这样,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退缩。

侯玺璞带儿子去镇上的大食堂吃顿饭,给孩子补充一点营养。正在等菜的时候,他看见几个脏兮兮的小乞丐挨桌乞讨,都是八九岁的模样。而不远处的角落,一个的男人身穿露出棉絮的破棉袄,面前一瓶酒,一边端着酒瓶喝,一边骂骂咧咧,呵斥着小乞丐。侯玺璞觉得这个男人眼熟,骂街的声音也好像听见过。这是谁呢?他不动声色定睛分辨。啊!他不是“黄狗”吗?一定是他!

这个绰号叫“黄狗”的人,已从农场脱逃七八个月时间了。“黄狗”不是他队里的学员,但他认识,也知道他从农场逃跑的事情。侯玺璞让儿子悄悄盯住这些人,自己跑出去联系当地的公安机关。

“黄狗”被抓获时,刚刚将小乞丐讨来的馒头塞进嘴里。“黄狗”无论如何想不到,自己风餐露宿,以乞讨为生,逃出农场1000多公里外,还是没能逃过天津民警的火眼金睛。

侯玺璞也没有想到,他抓捕“黄狗”的情景,被儿子牢牢记住。那是一位父亲高大的身影,那是一位警察正义的形象。

农场的学员,走一批,来一批,人来人往。侯玺璞作为管教,却一直在那里工作。

无数个日出日落,十几个春夏秋冬。在农场工作了十几年之后,他重返预审工作岗位。这时,他已经两鬓斑白,成了名副其实的老警察。

1991年7月,已经离休5年的侯玺璞获得公安部颁发的二级金盾荣誉章。

看着亮闪闪的奖章,侯玺璞的内心无悔这一生的选择。

侯玺璞1991年被授予二级金盾荣誉章。

2019年10月,侯玺璞收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年近百岁,从旧社会走来的侯玺璞受到共和国的褒奖,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这一代人的奉献。

37年的从警岁月里,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境中,他提醒自己,不能骄傲。逆境中,他对自己说,坚持做正确的事,不负内心,不负这身警服。

回首95年的寻常岁月,侯玺璞把对祖国、对党的深情,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对警察职业的敬重,都刻进了生命的年轮。

他很骄傲:我是新中国第一代人民警察;

他很自豪: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他很欣慰:我的儿孙中,有三位也是人民警察;

他很无愧:我为自己生活的这片热土,贡献了青春和激情。

(转载自人民公安报)

【来源:营口特警】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