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荐书|吃透这个“解题思路”,育儿难题迎刃而解

时间:2021-07-08 14:16:53来源:萌芽研究所BUD

Dora妈妈是萌小芽早教的用户,一直以来在1V1家庭群里,都能感受到她为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培养花了很多心思。上周,她遇到了一些难题▼

正在学钢琴的Dora小朋友觉得练琴“太难了”、“练习太辛苦”,但同时心里又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走上舞台演奏曲子”。于是,孩子最近一段时间都“一边不想练习,一边不想放弃学琴”。妈妈也被弄得有点不知所措,放弃也不是,坚持也不是。

说起来,在萌小芽早早教的1V1家庭群里,关于兴趣班还要不要坚持的问题真的太多太多了。大家困惑的点都离不开这一些▼

孩子一开始兴高采烈,现在就不愿意去上课了,我要强迫他吗?每次练琴我都控制不住在吼她,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还要继续吗?孩子有很严重的畏难情绪,一畏难就想放弃,应该怎么引导?怎么挖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呢?究竟什么时候可以跟某个兴趣班说拜拜呢......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特别钟爱的一本书《童年:人生幸福之源》,我想,也许大家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孩子“兴趣问题”的解题思路。

这本书其实出版很早了,2002年出的,作者是爱德华•哈洛韦尔,他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已经在哈佛医学院任教22年了,担任哈洛韦尔认知及情绪健康中心负责人,同时他也是三个孩子的爸爸。我为什么爱这本书?几年前第一次读到,我熬了一个通宵,完全停不下来;随后,在我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遇到难题的时候,脑子里总是第一时间呈现书里说到的信念和态度,于是又去重读;不断重读,不断在养育中校准我们的家庭教育航线,又融合了自己的很多体悟,感觉书是越读越厚了。

这样的书,我想对每个人的人生来说都是需要的,我是这一本,希望大家也能找到你们的那一本。

五步重塑【幸福观】

贯穿童年甚至一生

好啦,先告诉大家这本书介绍的一个理论,哈洛韦尔揭示了一个人幸福的根源——“幸福之源”五步循环法。这五步分别是:联结、玩耍、练习、精通、认可。这五个步骤以联结为始,历经中间环节,又以认同重新链接联结,开启新一轮的循环往复,贯穿整个童年甚至一生。

这五步每一步都关联了不同的品质——我们梦寐以求的,又或是寄望于孩子拥有的品质。如果我们的孩子能一直在这五步循环法中成长,又或者当下的我们,能启动这五步循环法,那人生就能得到幸福,收获乐观、自信、自尊等这些美好的品质。

虽然“幸福之源”五步循环法着重讲的是童年,但我认为对于很多成年人,它所构建的“幸福观”也绝对适用。建议每个成年人都能在未成年人的陪伴下阅读,这样,无论你的童年是否幸福,你都能通过观察和理解身边的孩子,意识到幸福可得、值得,不管你正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

下面我逐一跟大家讲述这五个步骤,如果你也有孩子关于“兴趣班”的问题,又或者其他的养育问题,都可以带着问题读下去。

联结丨

弦绷紧了要知道松弛联结是五个步骤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带动了整个循环的正向运作。简单来说,就是作为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这让我想起英国精神分析师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他们说的其实都是:如果孩子在成长早期阶段能习得安全型依恋关系,体验到强烈的联结感,就越能形成“我能行”、“我想做”的人生态度,勇于探索,正视挫败,积极而乐观。

在日常生活中,能建立联结感的事情有哪些呢?

陪孩子做TA喜欢的游戏;

一起哭,一起笑;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陪伴和鼓励;

在孩子发脾气时,接纳和引导;

在孩子发错时,允许和提醒;

多说笑话,化解你和孩子的压力;

天马行空去聊天;

蹲下来跟孩子共情……

所以回到兴趣班的问题,当孩子有畏难情绪,其实也触动了父母内心的“畏难”和紧张,亲子联结的那根弦一下子就崩紧了。

无论何时何地,请一定要记得你与孩子联结的那根弦,不能断,崩得紧了要知道松弛。父母要做的,是看到孩子面临挑战时的慌张和无助,在遇到困难时告诉孩子: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我们可以一起面对。

这就是联结,会滋养着孩子成长的每个瞬间。

玩耍丨

让孩子充分体验「心流」

联结的下一步,是玩耍。现在经常提“鸡娃”、“内卷”,其实也并没有对错,快乐教育和高成就本来就不应该是一组矛盾,一切在于“平衡”二字。“鸡娃”的前提,也要基于孩子的兴趣和意愿,“鸡娃”的同时,也别忘了让孩子真正地玩耍。什么是真正的玩耍?其实不用特别去定义,因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本能,当孩子自由自在地胡乱捣鼓面粉弄到自己像个白发老头,当孩子穿上你的高跟鞋涂了满脸的口红当面具,当孩子把你新买的东西拆了只剩下一个个零件……所有的这些发乎本性、浑然天成的行为,就是玩耍。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著名的《心流》里用“内在的自我体验”(autotelic)来形容具有内驱力、经常体验到心流的人。哈洛韦尔觉得玩耍——就是能让孩子体验到心流的行为:

让孩子尽情地去探索去玩耍,孩子便通过深度投入而体验到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于是愉悦的“心流”体验出现了,孩子便会继续尽情地玩耍。

如此一来,快乐的峰值会一直扎根于孩子的内心,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奖励,这种奖励让孩子收获源源不断的探索动力,甚至在面对挫败的时候,自然崛起,这就是所谓的内驱力。

我相信没有一个孩子是找不到自己感兴趣做的事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如果没有,要不就是父母丝毫没有觉察到,要不就是孩子从来没有机会好好玩耍——真正投入、忘我地玩耍。前面说过,兴趣会由玩耍而生,有了兴趣,很多父母就会寻思着把孩子往专业、系统的方向去训练了,这必然要经历练习。所以五步循环法要到达“练习”这一步其实不太难,难的是要跨越这一步去到精通,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

练习丨

尽可能与玩耍的心境结合起来很多人一直在“练习”这里原地踏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建议大家可以时常反思自己,陪娃练习的过程中你的初心是什么?

可能有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会认为练习必定是“辛苦付出才有回报”,必定要牺牲快乐,经历一段在晦暗山洞里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摸索的路程。

所以理所当然的,一旦玩耍产生的兴趣,正面迎击系统的练习时,孩子也会如我们一样看待练习,感觉这是个苦差事,“我不能玩了”,“我不想学了”。

回想我自己小时候,从5岁开始有三年的小提琴学琴经历,在老师眼里,我算是飞速进步的有灵气的孩子,但后来每日练琴的功课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那个场景充斥着脾气暴躁、望女成凤的妈妈,拿着小棍子在旁边盯我的指法,每一次练习我都边练边流泪,窗外还有刺耳的小朋友放学后玩耍嬉闹的声音……

练习从未让我觉得快乐,我每天都在抗争,重复100遍“我不想学了”,每天都在等妈妈点头的期盼里渡过。

妈妈终于同意不学的那天,我简直可以用狂喜来形容。然而,当时那种兴奋雀跃的心情,实在让几十年后的我很难过。如果我能够再见到那个小孩子,我希望对她说:你错了,练习虽然会辛苦点,但也一样可以快乐,只要你热爱。

那么,父母要把孩子从练习推向精通,要做的事是什么呢?

结合我做母亲的经验,首先,不要把“练习一定是苦差事”的自以为是灌输给孩子。尽管你口头上没说,但你的求胜心,你的抱怨,你的暴躁……所有肢体语言和情绪都在告诉孩子这个观点。

其次,不要完全剥夺孩子的玩耍时间,尽可能把练习与玩耍的心境结合起来,让孩子愉快地接受用玩耍的心境去练习。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其中的方法之一,是尽可能地挖掘孩子的兴奋点,越多越好,充分放大这些兴奋点,让孩子意识到练习的乐趣。

第三,在练习过程中,多给予孩子正向的赞扬和认可。认可会在后面的文字里讲到,认可具有神奇的魔法,相当的重要。

当然,认可也是有学问的,我们认可孩子的实际行动和努力,不是单纯赞扬结果。“妈妈看到你这次自己想办法把积木搭起来了,我就说过你可以。”这样的认可跟单纯的“你真棒!”就不是一个育儿级别的。

最后,在练习的这个阶段,父母要学会为孩子设置“小挑战进阶”任务。如果是萌小芽早教的用户,对这个策略应该不会陌生,不管是在早教课程里,在萌芽亲授的私教课里,在1V1家庭群辅导老师的“解题思路”里,都会教大家运用这个策略。

“小挑战进阶”其实就是分解任务。说一个个人感受,我觉得特别神奇的一点是,每一个小小的任务里都可以达成五步循环法,这种达成比起所有任务都要完成,就要轻松容易多了!从每一个任务里让孩子体会成就感,体会从练习到精通,给予他认可,再逐步提高难度,让自信和掌控感不断叠加。

精通丨

引导孩子体验精通带来的感受

终于写到精通了,每个人都会爱上这个步骤!你可以试想一下,过去有哪些事情是你喜欢上了,经过练习,最终小有所成的?

可能你还想不到自己精通的事?我们都容易想得很远、很宏大,感觉不是大有成就都不能算精通。但实际上,精通和成就是两回事,精通是一种感受,成就是一种衡量标准,精通往往伴随着成就,但反过来未必,有些人一生成就丰硕,但鲜有体会到精通的时刻。

哈洛韦尔在书里举了个例子,比如你读大学时的唯一目标是门门功课拿A ,于是就专门选修那些很容易的科目。虽然你每个科目都能拿到高分,但是你却不知道什么是精通。又比如你唯一的目标是完成研究项目,每天只完成最少量的任务,尽管最后也完成了项目,但是你体会不到精通带来的喜悦。

我尽量去回想从小到大自己体会过的精通感觉,时光隧道中铺陈开来的画面,都是细小而微的事情,光是回忆,就让我充满了幸福感。我尝试列出一些事情:

1. 蒸水蛋:哈哈从喜欢吃,到自己琢磨零失败经验,做成功一次便天天做,还想把经验分享给身边所有人。

2. 画地图:不知这个嗜好从哪里来的,如果给别人指路,我就非常乐意画地图,每次听到朋友说按照你的地图很快就找到了!我也莫名其妙欢喜一番。

3. 练瑜伽:还记得下犬式第一次把脚跟踩实地面的那一刻带给我的兴奋、鼓舞,随之而来的就是渴望天天做瑜伽,无时无刻都在想铺毯子做瑜伽。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只要你认为自己现在是幸福的,这种“精通时刻”一定不会少。

这个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了,要想轻推孩子到这个“境界”,父母要做什么呢?(或者我们要做什么能让自己从此刻开始感受更多幸福呢?)

首先,不要给孩子过多不切实际的期待,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压力,有很多潜在的危险。很多孩子即使完成了艰难的任务,他们也感受不到喜悦,因为苛刻的要求和过高的期望影响了他们原本可以享受精通的能力。

其次,我特别喜欢哈洛韦尔在书中强调的:父母和老师常犯的错误就是一味要求孩子达到精通,但没有引导孩子去体验精通带来的感受。

感受,感受,感受。我还记得好多年前,参加一个正念疗愈活动的时候,导师每次问我:“你的感受是什么?”我都要哑巴至少10秒,磕磕巴巴说一堆,导师说:“感受可以是一个词。”但,我想不到任何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这是不是每个成年人最失败的成长部分呢?最让人痛心的是,这大概是个很普遍的现象。我们太过着眼于目标,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最后关于精通,父母也不需要对孩子的精通给予过多的物质奖励,精通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父母的物质奖励可能更多是满足了父母自己的虚荣心。

认同丨

既强化了精通,又引出更深层次联结

来到最后一步啦。认同是五步循环法的最后一环,功能非常强大,正如练习是玩耍和精通的桥梁,认同也是精通和联结的强梁,既强化了精通,又能引出更深层次的联结。由此,每一处“小确幸”得以圆满,又得以新一轮生发。

认可强化了精通,这一层很好理解,当我们小有所成,能把我们的开心感受放大好几倍的就是认同,而且哈洛韦尔特别强调,尤其是来自于我们所爱的人的认同,特别有积极的影响。这会让你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对你所爱的人有意义,你就会充满动力,从而与那个人(家庭、机构)产生更亲密的联结。

我回想这几年养育女儿Arya的点滴,重新捡起来一些片段,每当我对她取得的小成绩给予认同的时候,我的确能感受到她身体内的能量被放大了,她会有动力自发地去练习、去展示自己。

更进一步地,我想起在我把她引入某项活动、某个集体时,比如在为她找一个线上的外籍英语老师,我考虑更多的,还不是老师的专业水平,而是这位老师是否爱孩子,能否与孩子产生联结,因为我知道,有联结才可能有后续的玩耍、练习、精通,有联结才会放大认同的力量。

让我们回到开篇Dora妈妈提到的问题,我们建议把Dora学琴这件事套用“幸福之源”五个环节去看看:

•现在处于哪个阶段?

•前面的阶段有没有充分地、持续地实现?

•如果孩子觉得练习太难,是卡在了什么地方?

•能否用“小挑战进阶”的方法拆解困难?

•能否在已具备的能力中挖掘小有成就的点,给予认同,扶植抗挫力?

•……

最后想用Arya最近的一个喜好——吊双杠,来回顾一次联结、玩耍、练习、精通、认同这五步循环法。

平时我们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还算是不错,此即为联结吧。

Arya疯狂迷恋玩双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每天在大操场上看到哥哥姐姐们轻而易举的吊双杠,她非常羡慕,她也不断去尝试,此为玩耍。

一开始,她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把自己的双腿提到双杠上。我曾经跟她聊过几次,跟她一起分析原因,她自己总结的是:我还没到6岁,我腿不够长;我饭可能没吃饱,没力气。我帮她总结的是:其实你的腿应该能够得上,但你的腹部不够用力哦;你踢腿的时候身体不够稳,所以有时候腿够不着。

我们便约定了几个小任务(“小挑战进阶”):先练习双手稳稳地抓牢一条杠,成功了就练习腹部用力把脚提到对面的杠上,成功了就练习倒挂一段时间,成功了就练习抱着妈妈或爸爸的大腿松开双手,成功了就练习翻身下杠。

我还跟她说,这可能得练到你成为小学生哦!她开开心心地说:没问题的!以上就是练习的过程。

可能也因为每天投入地去玩耍(同时也是练习),前面几个小任务,她很快就做到了,还玩出了不同花样,她高兴地要跳起来,每天都向下班回家的我回报今天的小进步,然后第二天又屁颠屁颠去吊双杠去了。

这就是每一次小精通带来的体验,自然而然地成为另一种奖励,同时也成为内在的驱动力,加上我以及家人每次的认同,都让她充满能量,自己继续去努力。

最后,引用一首诗作结,来自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在1802年他32 岁的时候写下一首短诗《我心雀跃》:

当天边彩虹映入眼帘,

我心为之雀跃;

初生时即如此,

我现在仍不变,

将来也会如此,

否则我宁愿死去!

儿童是成人之父……

愿我们的孩子都有美好的童年,愿每一个成年人都能记住第一次看到彩虹的瞬间。

撰文丨莉莉编辑丨Jennie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