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农村84岁老人60多年前的“嫁妆”,如今出价5000元都不卖,啥宝贝

时间:2021-08-18 20:16:24来源:郑映易yZWEnG

在中华大地,嫁妆的历史由来已久,具体起源于什么时候已经无从考证,在诗经《氓》中有:“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描述了当时的卫国女子出嫁时要带着嫁妆,也就是说早在春秋时期以前已经形成了陪送嫁妆的习俗。因为在古代女子不能出仕为官,也不能经商务农,所以没有经济来源,在家里的时候由父母养,出嫁以后由丈夫养。因此父母在女儿出嫁时给她的这份嫁妆对女子来说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财产。女子在丈夫家如果全靠向丈夫伸手要钱,会在夫家抬不起头。而且如果丈夫家哪天遇到困难,女子拿出自己的嫁妆补贴夫家,会被大家夸贤惠,什么都拿不出的女人只能遭到白眼。为了让女儿在嫁人之后能生活得好一点,在夫家有地位,古代的父母会在女儿降生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准备嫁妆,家境不好的话甚至会借债或者抵押房产凑够嫁妆。

因此,古代女子的嫁妆一般十分丰厚,不论家境如何,父母都会在女儿出嫁的时候为其备上一份体面的陪嫁。当然从女儿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念想:以前不兴自由恋爱,离开父母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去生活,嫁妆就相当于娘家人的陪伴吧!了解了嫁妆的背景,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些年行走乡间时,看到住在黄土窑洞里八十多岁奶奶都会有做工精细的梳妆桌做陪嫁,也理解了很多老人把好几十年的旧家具视若珍宝:耄耋之年,父母已经仙逝,那是父母留给孩子的念想。

当然了,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以前的嫁妆一般都是衣服被子家具等等,相当于帮孩子把家搭建起来。可是,在晋南祁家河有位奶奶,她有件嫁妆却与众不同,一起来看看吧。前段时间我们在祁家河农村采风时,路过一户老宅,偶遇一位老人坐在家门口休息,老人家慈眉善目的,看到有我们背着相机,热情的给我们打招呼,几个摄影朋友就坐在老人家门口拉起了家常。

奶奶说自己今年84岁了,老伴去世也好几年了,他和老伴一辈子养育了3个儿子,大儿子年龄大了,如今也在村子里生活,大儿媳妇在运城看孙子,周末有空了就过来和自己一起做饭吃,那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媳妇也跟了过去。这个老院子里现在就她一个人住,自己身体还行,吃饭打扫卫生啥的都能干,一个人烧火方便,随便捡一把柴火就能做一顿饭,省劲。看着奶奶收拾干干净净的院子,就知道奶奶是一个勤快干净之人。

坐了一会,奶奶说家里有晾好的凉白开,让我们进去喝水,推辞不过就随着奶奶进了屋,屋门正对着的是一张老桌子,一看就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式,保存的倒很完好。老人家说这是她的嫁妆,她17岁结的婚,当时家里穷没有钱陪嫁,又不想委屈了女儿,娘家爸爸是个好手艺的木匠,就从山里找了点木头,趁农闲时候精心打造了这张桌子,这屋里的家具都是爸爸给打。父母都已经没了很多年,如今看着这家具就会想起父亲给自己打制家具的场景,大娘说着,眼里竟然泛出了少女般的光彩,估计是想起在娘家那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

常年行走乡间拍摄,大家都练就了一双发现宝贝的“火眼金睛”:同行的影友Z老师发现老人的门上挂了一把样式奇怪,看起来很有历史感的铁锁。几个人拿下来把玩了半天,憋出一句“这锁还能用吗”?大娘一下子乐了:锁有什么不能用的?这锁不就是锁这门的吗?说着从腰里掏出了钥匙比划给我们看。别说这锁看起来笨拙用起来还挺灵巧的,大家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开关了几次,有点找到了小时候玩玩具的感觉。

说起这锁的来历,奶奶说这应当也算是当年的嫁妆,按照风俗嫁姑娘时都会陪送一对木箱子,箱子要上锁,给孩子放贵重物品用。当年一共两把锁,听母亲说这锁是自己的外婆传给她的,少说也百十来年了,自己只有儿子没有姑娘所以没有传下去,就留着自己用了,可惜的是几十年间丢失了一把,现在就只有这一把了。当然了,陪嫁锁在当地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锁住男人的心,可能是锁灵验了,老伴一辈子对自己都很好。奶奶笑眯眯地说。

影友Z老师喜欢收藏老物件,拿着这锁左右端详,有点爱不释手,看样子是真的喜欢。就试探着问奶奶这锁卖不卖?奶奶愣了一下后笑着说,你要是想要,给5000块钱就拿走,听见奶奶的话,我们都大吃一惊,都齐刷刷地看向奶奶。

这一幕更是把奶奶逗乐了,老人笑着说:给你们开玩笑的,别说这锁不值钱,就是真值钱我也不会卖的。这是父母留下的念想,不是钱的事。我这把年纪了,儿孙孝顺,有吃有喝的,要那么多钱干嘛。要是说卖钱,家里的老家具我早都卖了。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