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爸爸妈妈,为什么你们说的不一样?”黄磊一句话点破真相

时间:2021-06-01 14:16:36来源:凯叔讲故事

作者 | 唐小西

昨天在社区散步,看到一群小朋友像脱缰的野马似的四处跑,没一会就满头大汗。

一个奶奶担心孙子感冒,赶忙扯着他的胳膊,准备换身备用衣服。

小男孩看小朋友跑远了,不高兴地甩开奶奶的手,“我不要换,他们都跑了。”

奶奶好声好气地和孙子解释,但孩子就是不听,推了奶奶一把后,一溜烟地跑开了。

一旁的爸爸看见后,立马跑过去拎住孩子的衣领,一巴掌呼在孩子背上:“又皮痒了是吧。奶奶喊你干嘛就干嘛,小心我揍你。”

原本张牙舞爪的小男孩,立马头耷拉下来站在一边,乖乖地自己穿起衣服来。

一旁的奶奶看不过去,搂着孙子一边心疼一边对孩子爸爸说:“你凶孩子干嘛?”

事实上,爸爸打骂孩子确实有不妥,但奶奶当场拆台也很不合适。

很多人认为,家里有一人扮演严厉的“白脸”,另一人扮演慈爱的“红脸”,教育效果更加事半功倍。

其实,有时候事实却恰恰相反。

黄磊说,

“如果小孩子知道父母有不同的立场,

他就会钻空子,知道在爸爸这不行,就去找妈妈。”

父母没有一致的底线和原则,孩子就没有了规矩和边界。

习惯钻空子的孩子,会想尽办法寻找能实现自己愿望的可能,很难从错误里反省和成长。

过于畏惧与慈爱,会让孩子成为两面人

红白脸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让孩子有害怕的人,不至于难以管教;有慈爱的人,孩子可以在被责骂后得到安慰,也就不至于留下心理阴影。

但有时候父母把握不好度,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同事曾经就很信奉“红白脸”教育,她说,自己和丈夫性格互补,这种方式最好不过。

她说,只要女儿不愿意练琴,她就会劈头盖脸地大骂一顿,甚至没收玩具作为惩罚,逼着女儿乖乖就范。

而爸爸呢,总是在孩子被骂后开解女儿,给女儿一颗“糖果”。

有时候爸爸监督练琴,女儿时常偷懒耍赖:

“爸爸,给我吃根雪糕吧,我肯定好好练琴。”

“妈妈不在家,就弹完这段就休息一下吧,我好累啊。”

于是,丈夫在女儿的软磨硬泡下,时常偷偷放水。

时间长了,只要妈妈在,女儿就会身姿挺拔地弹琴;妈妈一走,就开始懒散,如果爸爸不答应她的要求,就不肯练琴……

就这样,女儿不但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养成了“两面派”的做法。

孩子天生就懂得察言观色,

明白在谁面前要克制、在谁面前能放肆。

父母以为孩子只要懂事听话就可以,殊不知,“红白教育”换来的往往只是表面上的乖顺,而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可。

孩子的“情绪敏感力”影响一生

哈佛大学讲师、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Susan David曾经提出:

“一个人的情绪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即情绪敏感力,而取决情绪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时候他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

当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时,父母的观点是否统一,直接影响到孩子情商的高低。

在一个节目里看过这样一幕,爸妈叫孩子吃饭,5岁男孩突然发起了脾气。

又是发飙,又是扔枕头,后来索性抱着门框砸东西。

爸爸呵斥孩子,甚至准备拿戒尺打孩子。

妈妈在一旁训斥爸爸,护着孩子。

出于本能,他会趋利避害。

一边过于依赖妈妈,一边归于惧怕爸爸,孩子的情绪感知力会逐渐混乱、分裂,失去判断能力。

孩子天生有“权威恐惧症”。

年幼时父母太严厉,会让孩子对权威产生恐惧感,哪怕长大成人,这种恐惧还会迁移到具有权威的领导和长辈身上,孩子从而形成一种对权威采取回避性的应对策略。那些对父母怀着恐惧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对那些所谓“权威”的人抱有恐惧心理,哪怕被冒犯也不敢反抗。生活可以吃苦,也要有挣扎的权利。但深入骨髓的害怕,往往会让孩子放弃自己的权利。

教养孩子,从来不是让他们成为听话或者被掌控的洋娃娃,而是让孩子成为心里有底线,做事有原则的人。

马车能一往无前,那是因为马匹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我们害怕养出不知深浅的熊孩子,又害怕给不了孩子快乐的童年。

所以,很多人都选择用严厉约束孩子的行为,用慈爱给予孩子温暖。

但步调不同,往往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严厉和慈爱,都只是教育孩子的手段,目标应该是让孩子心里有分寸、眼里有规则,未来有希望。

红白脸教育,亲子关系的“杀手”

傅首尔在一次节目中透露,以前自己也是喜欢红白脸教育。

在家里自己是很严肃的,对孩子的要求也很严格;而丈夫呢,对孩子却是不怎么管的。

有一次,儿子很坚定地说,自己更喜欢爸爸,哪怕爸爸没时间陪自己,但是就是喜欢。

傅首尔有些憋屈,她说,明明自己付出的更多,却还被孩子“嫌弃”。

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拼尽全力地为了孩子,往往却得不到孩子的喜爱。

那个带着严厉面具的人,往往是孩子最害怕的人,甚至还会误会严厉的父母根本就不爱自己。

电视剧《小舍得》里,蒋欣饰演的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总是希望孩子能样样都做到最好,奶奶和爷爷却担心孩子受不了,坚决不同意她的教育理念。

但蒋欣还是将“白脸”唱到底,不断逼着孩子上不喜欢的辅导班。

为此,儿子只能被迫放弃了热爱的足球,甚至因为压力过大而患上了心理疾病。

面对这样的情况,子悠选择了对自己疼爱有加的爷爷奶奶,不想再和妈妈一起生活。

其实,当子悠撕心裂肺喊出“我不要妈妈了”的时候,何尝不是对自己所惧怕的妈妈误会到了极点。

妈妈拼尽全力也累积了一肚子委屈,最终将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每个父母都是爱着孩子的,他们渴望孩子飞得更高,所以严厉鞭策着孩子。

然而,有时候用错了方法,却容易亲手抹杀了彼此间的温情。

教育孩子,需要的是方法,而不是畏惧

英国心理学家萨盖曾说过,

如果一个人只拥有一块手表,那么他可以知道时间的,但是当他同时拥有两块或以上的手表,他就不能知道正确的时间。

这就是著名的萨盖定律。

父母的“红白脸教育”也是如此,你不能直接丢给孩子好几个观点,更不是简单粗暴地一个责骂,一个维护。

那样,只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谁才是对的。

当妈妈不允许孩子吃雪糕时,孩子偷偷地寻找爸爸的帮助。

这个时候,爸爸应该温和地告诉孩子,“你妈妈说得对,等你病好了以后,我们再说。”

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论,而是先商量好一个共同的观点。

一个严肃地批评或拒绝孩子,另一个则温和地赞同另一个人的观点,同时给与孩子安慰。

好的父母都懂得,要教好孩子,从来不是你一言我一语的辩论赛,而是彼此肩并肩,携手共进,以相同的步调,走在同一条道路上。

没有百分百完美的教育方式,严厉的父亲也可以是体贴的父亲,温和的母亲,也会有严厉的一面。

教育学家孙瑞雪曾说过,

在孩子2岁以前,父母要做照顾型父母;

2岁到6岁,父母是权威型父母;

6岁之后,父母是朋友型父母。

孩子看到的世界,其实就是父母肩膀托举的高度;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