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妈妈,我不想听话”当孩子这么说时,你需要知道的是……

时间:2021-11-03 10:17:24来源:凯叔讲故事

作者 | 江小橘

你能想象到一向乖巧懂事的孩子有一天会冲着你大喊,

“妈妈,我不想听话,我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说实话,那一瞬间,我惊愕,仿佛时光在错位。

小时候,儿子在奶奶身边长大,我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去看他。因为分隔两地,每次见面,奶奶都眉飞色舞地对我说,“他可乖可听话了,不用担心,好带着呢。”

我带着儿子出去逛街,去买玩具。偌大的超市里,我指着色彩缤纷的小零食和花花绿绿的玩具对他说:“喜欢这个么?”

“妈妈,我不喜欢,我不要。”他脱口而出的话,让我一愣。这个年纪的小孩不应该都喜欢吃喜欢玩么?

但那时我也没多想,许是知道妈妈挣钱辛苦,不忍心乱花钱吧?这样看来,儿子确实是一个乖巧体贴的好孩子。

买东西只盯着价格看,因为怕买贵的奶奶就唠叨;出去玩,路边的小摊一眼不看,因为乱买玩具奶奶会不高兴;吃饭时,也不会抢着要点这个,要吃那个,因为这样看起来不懂事。

当我还在为既省心又贴心的儿子沾沾自喜时,却不曾想到有一天他突然爆发了。

那天中午,我们一家三口在外面吃饭时,儿子出神地盯着不远处一个爱撒娇的小男孩。小男孩搂着妈妈说,“妈妈,我还想吃冰激淋。”妈妈一脸宠溺,刮了刮他的小鼻子,“行,但不要吃太多,小心肚子疼啊。”

我摸着儿子的头,对他说,“你从小就特别省心,和他不一样。”

没想到,在那个时刻,儿子积攒多年的情绪爆发了,

“我不想这样,我也想要好吃的,好玩的!妈妈,我其实不想这么乖!”

这一句呐喊,将之前儿子断断续续的片段唤回到我的脑海里,与眼前的小男孩交织在一起。是啊,在本该肆无忌惮的年纪里,为什么他会变得如此卑微谨慎?

是我们教他要听话,要懂事错了么?

从那天起,我才开始慢慢地揭开了儿子“乖巧”背后的秘密。

每一个懂事的孩子,都有一双折翼的翅膀

《请回答1988》中的德善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用管我了,我不吃也可以。”

因为德善既没有姐姐那般聪明,也不像弟弟那样惹人疼爱。只有懂点事儿,才能看到爸爸脸上的笑容。

她能做到的就是,明明喜欢吃荷包蛋,也要佯装不喜欢,把它们让给姐姐和弟弟,自己选择吃豆子。

默默地看着两只鸡大腿使劲咽口水,最后还是分给姐姐和弟弟一人一只,自己啃鸡翅。

就像剧中说的那样,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她小心翼翼地收起自己的渴望,装作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样子,可她心里真的不想吃鸡腿和荷包蛋么?

就像那个能飙海豚音的10岁男孩,他家有一个小饭馆,每天放学回家后,都要去饭馆写作业,写完作业帮忙收拾桌子,扔垃圾。

他对着屏幕高兴地说,

“我最快乐的事就是在饭店里一边干活一边唱歌,饭馆就是我的练歌房。”

可是当主持人说了一句:

“你的笑容里其实有很多自己的需要,只是不舍得说,懂事到让人心疼。”

正是这句直入心坎的话让男孩一下子破了防,把头扎进主持人怀里开始痛哭起来。

是啊,哪里有不爱玩的小孩呢?

只不过他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嘴里却无法说出,“妈妈,我想出去玩儿一会儿”。

因为他知道,他多帮忙一点儿,妈妈就减少一分劳累;

他多提一个要求,妈妈就增加一个负担。

有时候,孩子只是把自己的小小翅膀隐匿起来,不让父母察觉,他不想让父母知道他内心的渴求。

他不说话,不代表他不需要。

小时候越懂事,长大后越崩溃

瑞士心理学皮亚杰曾说,小时候越懂事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表面上看孩子乖巧顺从,其实心里一直住着一个压抑的小孩,没有真实的想法。

这种内心没有自我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形成两种典型的缺失人格:

一种是自卑型,另一种是讨好型。

热播剧《乔家的儿女》里面的乔三丽,是一个从小被夸懂事的孩子。

她洗碗,洗衣服,甚至会换家里的灯泡,与成天作妖的妹妹简直天壤之别。她就像一个被束缚的蚕蛹般不争不抢,默默地管着家里的内勤。

直到长大后,一丁喜欢三丽,忍不住亲了她一口。

这个小小的亲密举动,一下子将三丽拉扯到儿时的记忆。那一瞬间的三丽猛地推开了一丁,冒着雨跑回了家。

原来小时候,乖巧听话漂亮的三丽被爸爸的一个狐朋狗友盯上了,趁着大人不在家,又支走了身边的妹妹,偌大的房子里只剩下三丽一个人。

好在大哥二哥回来得及时,没有让坏人得逞。但是,这件事却像根刺一样扎在三丽心里,拔也拔不出来。

一向不愿给旁人惹麻烦的三丽在爱情里也是一样,因为这件事,她自卑她恐惧,她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她觉得配不上一丁。

俩人冷寂了好长一段时间。好在三丽无处安放的压抑,在一次饭后的摔碗中得到了释放。

她用力地摔碎了面前洗好的一摞盘子,听着盘子碎裂的声响,看着它们散落地上的碎片,她的心事终于在这咣咣的响声中化成泡沫,随风散去了。

三丽是幸运的,她没有因为不幸而沉沦,反而用力地挣脱出来,活出了强大的自己,最后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可是,有的孩子会持续向内惩罚自己,自卑到抑郁,也不会向外找到发力点。就像我们总能看到的新闻那样,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会想不开呢?这么乖巧优秀的孩子怎么会抑郁呢?一向懂事的孩子怎么会自杀呢?

还有的孩子也许不会一直自卑,但可能会一直在讨好。

微博上有个话题“因为太过懂事受过哪些委屈”,阅读高达1.8亿次,参与讨论5.6万次,网友们无不例外地诉说着自己内心的不公。

因为懂事,他们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别人的意愿和他人的肯定远远大于自身的需求,即使长大后,也不会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因为担心引起别人的不满。

就像一块没有灵魂的橡皮泥,别人捏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自己努力地做一个卑微的讨好者。

父母的情绪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有78.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喜欢懂事的孩子。

只是因为父母喜欢,所以我变得懂事。

就像德善,就像那个在饭店唱歌的小男孩,就像在微博话题下的留言的千万网友。懂事不过是害怕父母或别人的为难。

但是,孩子在本该放肆哭大声笑的年纪,变得像大人一样小心翼翼,思前顾后。这难道是父母想要的样子么?

就让孩子做个简单的孩子,让孩子有他该有的模样。

首先,父母要做到“两不要两要”。

1、不要忽喜忽怒

日本作家太宰治半自传体小说《人间失格》里,叶藏就有个易情绪化的父亲。父亲出差前问孩子们想要什么样的礼物。

叶藏很喜欢书,但是看到一脸愠怒的父亲,没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而是,等到半夜偷偷翻看父亲的笔记本,发现上面写了父亲想要他提出来的礼物——狮子舞。

不出所料,叶藏的回答赢得了父亲的欢心。

叶藏渐渐地学会将自己真实的情绪埋在心里,一直伪装快乐的外表。直到慢慢地失去了自我,长大后出现了人格障碍。

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父母的笑容,有时候,他们宁愿让自己不开心。

2、不要向孩子诉苦

耳边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爸爸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可要听爸爸的话。”

“妈妈起早贪黑地这么忙,为了谁,还不是你?”

“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养你这么大么?……”

这一句句话就好像一瓶瓶催熟剂,让孩子过早地学会谨慎,学会隐藏自己,尽量让自己表现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3、要听孩子说

《窗边的小豆豆》里面小豆豆上小学前,对初次见面的校长滔滔不绝地讲了4个小时。她从校长办公室出来,感慨地对妈妈说:

我好喜欢校长啊,他是第一个听我讲这么多话的人。

连第一次见面的校长都知道听孩子讲话的可贵,更何况作为父母的我们呢?

当孩子兴奋地拿着绘本给你讲时,请不要只顾着自己手里的事情,敷衍地说:“我有点儿忙,你自己先看会儿,好不好?”

当孩子从学校回来,高兴地对你说,班里有个小朋友特有意思时,请不要打断他,不要只问你在意的事情,这次考得怎么样?

只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一步步地走进他的世界,他才会愿意和你倾诉烦恼或分享喜悦,而不是自己承受,默默地关上心房的门。

4、要让孩子选

纪伯伦在《孩子》中曾说,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不是你的想法。

与其给孩子一道你心中的单选题,不如给他一道自己可以选择的多选题。

从选明天穿的衣服,到决定周末的娱乐项目;

从晚餐想吃什么,到几点开始写作业;

从想要的礼物,到想交的朋友,统统让他自己做主。

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才是你对孩子最长远的爱。

父母越平和宽容,孩子越明媚自信。父母的情绪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美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

“真自我”的人以自我感受为中心,有着强烈的自我价值感。

“假自我”的人以他人感受为中心,最担心自己的行为令他人失望。

而乖巧听话的孩子往往掩盖了“真自我”,戴着“假自我”的面具对着周围人微笑。

当我们常常感慨成年人生活不易时,却不曾想过我们懂事的孩子已经早早地披上盔甲,来到了成年人的世界。

他们如此瘦弱,哪能堪此重负?

惟有卸下重甲,舒展出自己的翅膀,才能自由畅快地奔跑在路上,直至飞翔。

愿我们的孩子敢做自己,就像王菲写给窦靖童的歌词那样,你可以不太乖。

—— End ——

作者:江小橘,爱吃橘子爱看江的机械工程师,用文字书写生活。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