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不“鸡娃”,孩子能成才吗?江门家长的育儿困惑听听专家怎么说!

时间:2021-10-13 12:17:06来源:江门日报

以爱之名,守护健康。近日,江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办公室、江门市精神卫生中心主办的“心灵之旅”开讲。在为期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苏州工业园区阳光点点心理工作室负责人裴红、江门市教育局心理专干吴小姗、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儿童心理医生尹玲等3位专家,就如何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为大家支招。

直播江门App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直播

吸引了超4万人次在线观看

下面,跟着小编看部分干货吧!

亲子冲突是正常现象

一提到“青春期”三个字,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将其和“叛逆”“不好管”等词联系起来。对此,裴红表示,孩子长大了,和家长意见不同,有矛盾冲突,这都是是正常现象,也是家长需要面对的日常问题。青春期的亲子冲突是亲子关系营建的契机,如果家长有能力应对,对孩子是非常好的支持。

如何应对和处理

与正处青春期的孩子的冲突呢?

裴红给出了建议:

多观察,真正关心孩子这个人,了解他需要什么;

多了解,若孩子有不妥的行为,家长尝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多接纳,有喜怒哀乐的孩子,是情绪丰富的孩子。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被激惹;

多倾听,沟通是为了让彼此更加了解,说教是无效的养育方式。

“双减”并不意味着“躺平”

“双减”政策后,可能有不少家长有疑问,不“鸡娃”,孩子能成才吗?因为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反而变得更加焦虑。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给自己“减负”呢?

吴小姗表示,家长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长应树立起一个观念:孩子的身心人格健全、快乐平安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考试分数并不能陪伴终生,但是我们拥有的特长可以。

还有的家长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可以“躺平”不用管孩子了。对此,吴小姗表示,“双减”的初衷,是“回归教育本质”,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减轻家庭过重的经济负担,并不是减掉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未来,拼的是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家长要帮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包括睡眠习惯、时间管理习惯、听课习惯、预习习惯等,建立良好的学习品质。家长要学会陪伴孩子成长,在共度亲子时光中,更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亲情中理性规划孩子的未来。

父母要加强对育儿知识的更新

青春期是从懵懂孩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通常在10岁—20岁左右。这个时期,由于青少年本身心理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社会阅历不足,家庭的教育方式没及时改变等原因,容易出现焦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不适表现。

尹玲说,一旦孩子出现以下这些情况

可能存在情绪上的困难

家长要特别留意:

突然出现的好动。一段时间内,孩子出现难以安静、坐立不安、咬/撕指甲、抖腿等表现;

有事没事吼两嗓。孩子变得烦躁、容易发脾气,出现摔门、扔东西等行为;

突然问奇怪的问题。如孩子突然问“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学习好累真难受”类似的问题。

那么,该如何减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呢?对此,尹玲表示,要采取“家庭—学校—社会“联合的模式。家长要加强与育儿相关的科学知识学习,对不同性格的孩子予以合理的家庭教育。学校尽量营造有规则又包容多元的氛围,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医院治疗。同时,利用并规范大众传播媒介,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互动问答

问:每次和孩子聊天都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一出口就成了话题终结者,怎么办?

裴红:好的沟通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反之,就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亲子沟通收效甚微,真正的原因是你沟通的目的有问题,孩子不会轻易上当。想和孩子谈话,首先要学习尊重孩子,尊重他的感受、想法、爱好、朋友;其次,不说教,不轻易给建议。家长要学会倾听,家长会倾听了,孩子才会愿意说。

问:我是一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家长,现在学习过程“减负”了,但结果又不能“打折扣”,很担心孩子未来会适应不了。

吴小姗:人生不是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家长们应该摈弃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如何跑得更长、更远。“双减”下,家长要鼓励孩子在校内积极完成作业。在课余时间,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课余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运动和娱乐时间。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中,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以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问: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一想到要考试,就特别焦虑,怎么缓解?

尹玲:适当的焦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动力,你只需要接纳它,顺其自然就好。但如果有严重的焦虑表现,如心慌气短、寝食难安、整日忧心忡忡,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时,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寻求专业化的帮助。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