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当育儿养老的负担不断加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环境?

时间:2021-11-03 18:17:38来源:中国青年报

人本城市规划要体现参与性与包容性。

如果问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

毫无疑问,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正重塑我们的生活。全球城市的政策制定者学习如何与它共处,并想办法恢复社会经济秩序。同时,它的出现,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本城市”概念的关注。

今天,2021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城市治理论坛暨2021全球城市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与会专家从数字治理、全龄友好等层面探讨了人本城市的现状与未来。

信任是关键要素

当垃圾箱满溢,如何及时处理?上海市静安区想了一个法子。他们在区域内37个垃圾箱顶部安装了传感器。一旦出现满溢,保洁人员的智能手环上便会出现提示信息,7分钟之内赶到现场处理。

作为整个上海复杂巨系统的核心部位之一,静安区治理要素流动性大,人口密集且老龄化程度高,治理部件交叠,相互依存度高。数字化转型,成为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的有效路径。

“矩阵式的政府部门机构设置,有利于专业化的管理服务以及责任的明晰,但是在实践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管理的缝隙。” 静安区区委副书记王华指出,上海“两张网”的建设,正是弥补管理侧本位设置的不足,更加注重市民需求侧。

目前,静安区27个部门410项政务服务事项,在行政中心大厅综合窗口集中办理。1211项行政权力事项、919项公共服务事项接入“一网通办”平台,1611项申请政府服务的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接下来,该区计划朝着“最多说一次”发展,搭建企业情绪感知平台,在与企业沟通时,积极了解他们的诉求,并及时快速处理。

“数字技术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它提供了重要的私人与公共服务,也有助于控制病毒的传播。”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国别业务主任金润希同时指出,信任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部署数字服务的关键要素。政府需通过与公民协商和沟通的方式,做到公开透明,为已经接受“公民智能”和“人性化技术”概念的公民服务。

建设“全龄友好城市”

数字化是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落在人身上。“良好的数字治理应通过改善数字基础设施,来应对数字鸿沟,缓解弱势群体缺乏数字连接的问题。”遗憾的是,“我们看到了不平衡的加剧,数字设施应用让许多穷人及贫困城市越来越落后。”

在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新城市议程》上,提出了致力于无歧视、公平和合理地向所有人提供可持续的基本物质和社会的基础设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菁提出建设“全龄友好城市”,特别强调了对老人和儿童的关注,“由于少儿和老人人口比重双双上升,劳动年龄人口的育儿养老负担不断加重,总抚养比从2010年的34.2%大幅上升至2020年的45.9%。”

从现状来看,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老少设施在“量”方面缺口明显,比如机构养老设施需求与供给空间普遍匹配度不高,特别是中心城区,由于用地紧张,养老机构难以实现新扩建。建成的设施设备,在“质”的方面适宜性不足。比方说盲道被共享单车侵占、地铁站台与列车之间缝隙过大对轮椅不太友好等。这些都是城市要不断思考如何去补足的短板。

“在当前的大流行病下,人们开始重新定义工作环境和出行选择,也更加关注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设计。”有专家指出,人本城市要将公共空间还给大众,规划体现参与性与包容性,促进公民对公共事务的介入,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宜居性。

来源:上观新闻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