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是时候和那些“愚蠢”的育儿行为,说再见了

时间:2021-09-28 14:17:00来源:轻声叹幼南

文|

《愚蠢心理学》,被书名吸引的一本书。却不太好意思在公开场合拿出来看,觉得这个书名太“张扬”。地铁上,刚拿出这本书,坐在一旁的女儿,就叫起来,满脸惊奇,凑过来一起看。

有谁会承认自己是愚蠢的?自己做过愚蠢的事?还明目张胆地分享出来?比较少。读《愚蠢心理学》,很有意思。

这本《愚蠢心理学》的视角很特别,31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就“愚蠢”这个话题,发表领域内的见解,这些作者有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等。有点像医院的专家会诊,针对一位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愚蠢心理学》,是专家对“愚蠢”的会诊。“愚蠢”分很多种,今天这篇文章,分享的是有关育儿的“愚蠢”。

在育儿这件事上,父母的有些行为是愚蠢的

虽说当父母,没有上岗证,但大部分人都很努力地学习各种育儿知识。不过,一不小心,在育儿这件事上,就用力过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在《愚蠢心理学》里,分享自己的观点“家长的过度投入太蠢了!”

一千户家庭,有一千个模样。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投入,却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在专注力方面,孩子明明在好好玩玩具,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中,一旁的家长不厌其烦地打断。“要不要喝水”“要不要上厕所”“会不会冷”,孩子的专注力就这样,在不断地打岔中,消失地无影无踪。

又比如创造力,《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大意是大人们对答案正确性的过度强调,对孩子犯的错误过度批评,以及对规矩的过度认可,都会对孩子的创造力造成消极的影响。这像极了日本绘本大师五味太郎,曾写过一篇“本应引导,却喜欢教导的大人”的文里描述的大人。面对孩子时,大人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孩子进行“教导”,教着教着,就变成了“过度”。

因为担心孩子没了课外辅导班太清闲,有家长给自家孩子报了7门兴趣班。哪怕是旋转的陀螺,也有休息的时刻。孩子的童年,却被家长的意愿填满,唯独少了自己的思考空间。不过度干扰,孩子乐意,大人轻松。

孩子眼中愚蠢的大人

《心理圈》杂志创始人,约翰·弗朗斯瓦·道提埃在《愚蠢心理学》里,提到一种“幼稚蠢”:大人们以为没有人比小孩更蠢了,因为大人说什么,孩子就会相信什么。但事实上,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孩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天真幼稚。”,有时候大人做的事,反倒和“愚蠢”紧紧绑在一起。

20世纪90年代初,被媒体冠以“当代贝多芬”的日本音乐奇才佐村河内守,用谎言将自己打造成作曲家。有人发现了谎言的端倪,却依然相信他的“伟大”。直至多年后,大众才知道佐村河内守是个骗子。在这场骗局中,当时人们的行为,是不是可以归为“愚蠢”?

意大利精神治疗师皮耶罗•费鲁奇,写过一本《孩子是个哲学家》,倒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

读《愚蠢心理学》里有关“幼稚蠢”的内容时,脑中回想起,和我家老大一起出行的场景。在公交车上,她将自然课上学的有关植物的知识和我分享。孩子不断提问,而我大部分都答错,她觉得不可思议。那一刻,在她眼中,妈妈大概和“愚蠢”有了联系。

人与人的交流是挺有意思的事,每个人的认知不同,三观不同,对世界的了解也不同。只是有人会表达出来,有人不会。在家庭中,在孩子面前,如何做好“父母”这个角色?没有一成不变的模板,有的只能在相处中,慢慢学着做父母。

既然做不到无所不知的父母,不如保持谦虚,克制对孩子说教的冲动。对孩子诚实,也对自己诚实。多一点批判性思维,保持阅读,对生活保有一份清醒。在大家都关注如何变聪明时,不如看看如何不“愚蠢”?阅读《愚蠢心理学》,会扩大一个人的视野。祝阅读愉快。

我是,家有两娃,爱阅读。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