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妈妈教女儿被拒绝也没关系:道理简单,为何接受起来却并不容易?

时间:2022-03-04 12:16:02来源:姬鹏

社交媒体上,一段“妈妈教女儿被拒绝也没关系”的视频引发人们热议。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一个小女孩(3岁左右的样子)看到商场门口有人免费发气球,想要却又不敢说,为此小女孩的妈妈就在回家的路上跟小女孩“演练”(妈妈角色扮演免费发气球的人)起来。开始的时候,“演练”的是顺利模式,也就是小女孩说出“我可以拿个气球吗”,小女孩的妈妈基于“角色扮演”的口吻说“小朋友你好勇敢呀,可以送你一个”。然而演练很多遍后,当小女孩再次说出“我可以拿个气球吗”,小女孩妈妈基于“角色扮演”的口吻说出“抱歉小朋友,这个已经别人要了,不能送给你”时,小女孩瞬间就情绪低落了。之后小女孩的妈妈对小女孩说“我们跟别人提出需要的时候,别人可能答应,也可能拒绝,这都很正常,知道吗?如果对方答应了,我们就说谢谢,如果被对方拒绝了,我们就说没关系”。之后,小女孩的妈妈又跟小女孩“演练”了几遍被拒模式,直到小女孩自然地说出“被拒绝,也没关系”后才结束“演练”。

要知道,舆论议题主要是围绕小女孩的妈妈引导有方展开。其一、人们基于引导有方的技术层面,觉得小女孩的妈妈很厉害;其二、人们基于过往普遍的家庭教育现实,觉得小孩子能被父母理解和鼓励真的很幸运。

就“其一”来讲,显然小女孩的妈妈是学习过相关知识的,不管她是系统的学过,还是业余自学,就引导方式来看,确实呈现出一定的技术性。某种意义上,也可算是引导有方的妈妈。

至于“其二”而言,其实算舆论层面的溢出部分。基于这件事情的受众多半都是成年人,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人们会发出艳羡的感慨。毕竟就二十年前的家庭教育来讲,父母们普遍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不怎么关心。

所以当有人发出“我成长过程中觉得难为情的时候,从来没有人和我说过你可以和没关系”时,才会收到那么多回应。就此而言,如果说小女孩的妈妈是在帮助女儿成长,那么视频的流传更像是在治愈那些未被共情的童年。

只是我们也要清楚,小女孩的妈妈跟小女孩的“演练”结束后,不见得小女孩就能马上彻底地走向“知行合一”。因为一个人能否接受被拒绝的现实,它本身是个认知问题。一般来讲,小孩子会指向自身(多是情绪发作),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讲,却总是指向别人(多是道德指控)。

就比如在成年人的交往中,但凡出现拒绝的行为,十之八九便会走向是非化。拒绝方往往希望交往中各方固守本分的底线,但是被拒绝方的反应却总是趋向道德指控(情谊、得失、恩怨等考量)。

所以回到“被拒绝也没关系”的事情上,对于小孩子是一回事儿,对于成年人又是另一回事儿。因此在看待“妈妈教女儿被拒绝也没关系”的事情时,即便强调的是引导有方和积极成长,但是同样的审视涉入成年人的世界时,所谓“被拒绝也没关系”,更像是关系撕裂后被拒绝者撂下的狠话。

就此对于“被拒绝也没关系”这句话来讲,即便道理简单到孩子也能明白,但是接受起来却并不容易。作为孩子而言,难过情绪关,作为大人来讲,难过世俗关。因此就算所有人都知道被拒绝是人世常态,依然还是难免被它惊扰和束缚。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