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做了一本连妈妈都催进度的书

时间:2021-10-29 12:18:50来源:人民微看点

《我还记得》亦邻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06

王春霞

用绘画帮妈妈抵御遗忘、备份记忆

当了十多年编辑,妈妈从不过问我的工作,但今年我做了一本连妈妈都催进度的书。这本书就是《我还记得》,讲述的是插画师亦邻和姐姐清雅、妹妹小菀合力照护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妈妈的真实故事。

这家的妈妈和我妈妈年纪相差不大,作者亦邻和我也年纪相仿,深深的代入感唤起我们很多共鸣。书中妈妈的记忆一天不如一天,书如果出来晚了,也许她已经不记得和女儿约定出书这件事了。此后妈妈给我打电话的话题里便增加了关注进度一项。

亦邻的爸爸妈妈是一对恩爱夫妻,然而在爸爸生病、离世前后,亦邻三姐妹发现,妈妈对爸爸的态度冷漠得近乎无情,这让她们难以接受。爸爸去世后,她们感觉妈妈变得越来越反常了,“除了躯壳是认识的那个妈妈,行为举止都变得不对劲了。”爸爸去世三个月,妈妈被确诊患上了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妈妈的冷漠不是薄情寡义,阿尔茨海默病掠走了属于她的所有美好。

亦邻和姐姐、妹妹在摸索中开始了艰辛漫长的照护之旅。作为插画师,她尝试用绘画帮妈妈抵御遗忘、备份记忆。

有一天,妈妈被亦邻画里的场景唤起回忆,动容地说,“我还记得”。于是亦邻坚持每天给妈妈画一幅画,她把这个系列的绘画命名为“唤醒妈妈的记忆”。亦邻还鼓励妈妈拿起画笔对抗遗忘,书中收录了妈妈的十几幅画。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涂鸦,看起来笨拙、扭曲、凌乱,但能给人很深的触动。

有一段时间,亦邻妈妈的情况很不好,我暗下决心要早点做完这本书,帮亦邻达成心愿,也不让监督进度的亲妈失望。《我还记得》如期出版,我对妈妈说:“这可是老妈亲自监工做出来的书。”妈妈开心得不得了。

回到最初,最触动我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本书,有足够丰富的内容,一层一层地套叠,每一层都能带给我们新的触动和启发。第一层是阿尔茨海默病这个话题;第二层是久病家人的家庭照护问题和照护者的心理问题;第三层是家庭的代际关系问题;第四层是如何应对衰老和死亡的问题;第五层是艺术疗愈的尝试。

对我而言,触动最大的,是第三层,这一层在书中是作为一条隐隐的暗线讲述的。

作为三姐妹中的老二,亦邻很小的时候被送到外婆家抚养,被接回家的时候,被人说是“捡来”的孩子。她曾想方设法弄出动静获得父母的关注,但常常适得其反。妈妈给三姐妹的评价是:老大“老实”,老三“好乖”,老二则是“好恶的”。姐姐学习好能受到父母的认可,妹妹喜欢跳舞也得到父母的赞许,亦邻喜欢画画,父母却认为画画耽误学习,是不务正业。

现在,亦邻给妈妈画画,也是对自己前半生的一次梳理。这样的疗愈让她知道父母不是不爱她,只是上一代人习惯了粗粝的精神生活,他们忽略了敏感又倔强的亦邻为求得父母的认可所作的努力。

这个隐隐的暗线,对我触动很大。亦邻的困扰,我感同身受,因为我和妈妈也不是特别亲密的母女。

我的外公重男轻女,认为女子读书没什么用,能洗衣烧饭做针线活就够了。我的妈妈深受其害,但自己做了妈妈后,她却成了重男轻女思想的拥护者,我自然是要和她对抗的。因此我和妈妈的关系,既不贴心,也不温情,倔强的性格倒是很相似。

亦邻用绘画梳理过去,重新理解了父母的生命历程,修复了和父母的关系,也和自己达成了和解,我为亦邻高兴。同时也隐隐觉得,和妈妈的关系或许我应该尝试做些改变。和妈妈聊这本书,通电话的时间长了起来,我感觉到,有一层长久以来包覆在我们母女之间的坚硬的外壳变得柔软起来。

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我曾数度动容落泪。

书里有一个细节:妹妹小菀远在北京,在视频里看见妈妈不会笑了,就对着手机摄像头,双手抓住自己的脸颊,把嘴角朝上拉,拉成一副笑容,然后撒娇地恳求:“妈妈,你笑,笑一下。”

一个戳动人心的细节。

我妈妈不认为小孩也有心理需求,她觉得给我吃饱穿暖把我养大我就该很知足了,我的敏感、细腻在她看来都是矫情。我和妈妈之间,心理上始终是疏离的,从小到大,我们极少有精神上的交流,我已经习惯了向她关闭心门。

小菀和妈妈交流的画面让我受到很大的触动,我和妈妈之间再怎样缺少共同话题,也是能正常交流的啊,这是多么幸运。在她还有记忆,能表达的时候,我为什么不愿意给她表达的机会,不愿意对她多一点耐心呢?

心结被打开,我愿意听妈妈的唠叨了,也愿意和她说说心里话了,我们越来越亲密。我曾经以为我们间的互相了解,会一直仅仅停留在母亲和女儿的身份上,现在,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