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变野果为宝贝,刺梨种植为贵州野钟村带来经济生态“双丰收”

时间:2021-07-12 08:17:02来源:澎湃新闻

刺梨,顾名思义,是一种浑身带着刺的果实,却成了70多岁退休村医唐召良眼中的“宝贝”。

这位家住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野钟村的老人,每天推开门,即可见到乡里大片的刺梨园。他每天戴上遮阳的草帽和手套,到自家的刺梨园里修剪多余的枝叶。他有着40多年的从医经验,2015年开始,他在家门口靠种刺梨为生,收入是以前种玉米的3倍。

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野钟村的刺梨。 本文图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摄

尽管刺梨与茶叶、猕猴桃并称为现在的“凉都三宝”,但真正让刺梨从路边的野果子变成村民心中致富的“宝贝”,仍有一段从学习、怀疑到收获的历程。

这种收获不仅是经济效益上的,通过探索学习,当地发现,刺梨种植还能避免当地水土流失的顽疾。

从路边野果到村民“眼中宝”

走进野钟乡野钟村,沿路还有可以看到零星的紫红色刺梨花,更多的是一簇簇带着小刺的刺梨果。如今已进入盛夏,刺梨种植户们正抓紧进行着修剪管护作业,期待着今年的好收成。

事实上,如今这片总建设面积超过1500多亩的刺梨园,在过去还种植着玉米,吃上去有些酸涩的刺梨当时不过是路边的野果。

野钟乡野钟村大片的刺梨园

野钟乡野钟村村支书、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唐发开是发动村民种植刺梨的带头人。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2015年以前,野钟村主要以玉米种植为主。玉米种植需要翻耕,这也导致土壤常年疏松,遇到下雨,山上的泥土就会顺着积雨流了下来,导致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

面对此困境,当地基层政府开始寻找新的经济作物,希望既能满足当地百姓收益,又能保持当地的生态环境。

“合作社多次带村民外出考察学习。”野钟乡林业站站长唐忠广对记者回忆说,以前野钟乡也长刺梨,但都是野生的,村民对种植刺梨没有经验。为此,2015年以后,当他们了解到刺梨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时,很快动员村民进行培训,指导他们种植和维护。

野钟乡根据当地独特的土壤、海拔条件,大规模推广刺梨种植,通过政府引导、发动群众、大户承包以及退耕还林项目等多种方式,打造发展刺梨产业。

“刺梨种起来很简单。”做了40多年村医的唐召良已经退休多年,如今已经70多岁的他,几乎每天都会到自家15亩的刺梨园里修剪多余的枝叶。他说,这样可以让果子结得更大一些。显然,从医生到种植户,唐召良已经转型成功。

村民唐召良正在给刺梨修剪多余的枝叶

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不过,和许多当地村民一样,唐召良也有过迟疑。“最开始也担心过,种了这么多刺梨,怎么卖出去。”他说。

唐忠广告诉澎湃新闻,一开始当地的刺梨确实面临过销售问题,当初整个水城区种植刺梨的规模还不大,没有平台、公司进来收购。因此一开始村里引进了一家小作坊,制作果脯、刺梨干等,解决了一部分销售问题。

此后,水城区围绕刺梨产业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健全全产业链体系,培育区属国有企业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已建成的12万吨鲜果压榨生产线,可生产刺梨、猕猴桃等果蔬原浆、清汁和浓缩汁。

“现在村民种植的刺梨有了平台、公司收购,为老百姓提供了销售服务。”唐忠广表示,如今当地的刺梨产业已经能够走出去,也印证了刺梨产业是完全可以在当地生根开花、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种刺梨的收入是种玉米的3倍。”唐召良感受到了小小刺梨的“含金量”。目前,水城区刺梨品种主要以贵农5号为主,种植面积40万亩,涉及25个乡(镇、街道),96个村(居),覆盖农户3.7万户16.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1万户4.3万人)。2020年采收、加工鲜果5105吨,压榨原浆3216吨,实现产值1.6亿元。

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种植刺梨之后,当地土壤厚度得以巩固增加,植被覆盖率也得以提升,避免了过去常见的水土流失问题。目前,当地也正在推动5万亩高效优质基地建设和15万亩“千斤园”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刺梨产业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