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唐朝酒令失传,丁卯桥出土一件宝贝,让我们知道了当时喝酒的规矩

时间:2021-12-05 10:16:52来源:历史大解秘

唐朝时期喝酒的规矩已经失传,可是在江苏省镇江市丁卯桥银器窖藏之内发现的一件宝贝,却将其规矩复原了一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华夏文明五千年,拥有令世界为之瞩目的参考文明,作为东方大国,中华文明一直都在外国进行着文化输出。从强盛的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开始,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便愈加频繁起来,直至大唐王朝的建立,中华民族正式登上了世界民族之巅,成为了真正的东方大国。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被称为“China”,是“瓷器”的意思,如此也能证明,在古代时期,我国对国外的经贸输出极其广泛,几乎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在国外的一些城市中,仍保留着“唐人街”,而唐人街上的商户,几乎都是中国人,他们保留着国人的传统,用自己独特的文化诠释一个民族的伟大。

唐朝是一个繁荣的时代,也是文化发展的巅峰,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所谓“一篇诗,一斗酒,一曲长歌,一剑天涯”,描述的正是唐代诗人的烂漫,更凸显出一个时代的特殊风骨。既然是诗的世界,自然也就不能缺少美酒,唐人以酒为美,以酒为傲,以酒为妙,他们徜徉于酒香之间,醉卧于长榻之上,纵情于诗的海洋。喝酒赋诗的同时,酒令也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在酒令游戏的催化下,人们的心情将会更加愉悦,枯燥的气氛也得以缓解。

相比于现代人娱乐使用的酒令,唐代人的酒令游戏可能更加复杂且具有趣味性,但遗憾的是,由于酒令本身娱乐性较强,并不符合古人“礼法”的严肃性,故此文人雅士都不会在著作中过多提及酒令的规矩,有鉴于此,宋朝人洪迈才会在《容斋随笔》中发出“今人不复晓其法矣”的感慨。

1982年元旦之时,考古专家们在江苏省镇江市丁卯桥附近发现一处唐代银器窖藏,该窖藏埋藏深度约为1.3米,其内出土不少金银器物文物,尤其是窖藏中挖出的一口银质酒瓮,其瓮内装有各类银器,数量及种类之多,的确令人咋舌。除此之外,考古专家们还在窖藏的西侧位置发现大银盒、盆、钗等文物共计950余件,有酒瓮、盆、鎏金托、碗、盒、镯、钗等,其中银钗数量最多,共有760支左右。据考古专家称,此窖藏内出土的银器种类,可以按照用途分为茶器、酒器、饰件、妆具和药具等,极大地反映了古人生活的丰富性。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此次在窖藏中发现的“论语玉烛”龟形酒令筹筒。“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共由龟座和圆筒两部分组成,其上刻花纹处皆有鎏金工艺修饰。此物从外形上看,龟昂首曲尾且四肢着地背部隆起,阴刻龟裂纹,在龟背中央还设有双层仰莲,上承圆柱形筹筒,宛如龟背上竖立一支金色蜡烛,筒身以鱼子纹作地,上部还分别刻一对龙凤,其间缠绕着树花叶,于龙凤间长形方框内,还刻双线“论语玉烛”四字。从底部来看,论语玉烛”龟形酒令筹筒分别饰四个瓜果形开光,其内皆錾刻相啄飞鸟一对,筒身底部存在外突,侧壁还刻有一周菊瓣图案,筒内轩鎏金酒令银筹50根。筒盖整体呈圆柱形,以子母口与筒身扣合,盖面饰卷边荷叶纹,莲蕾形钮上刻重瓣仰莲纹,盖侧壁地作鱼子纹,饰以鸿雁两对及卷草、流云纹,盖钮与边沿银链相连。

据考古专家称,“论语玉烛”龟形酒令筹筒完美的复原了唐朝人喝酒时的次序,具体表现在酒令筹中写有觥录事、律录事、录事和玉烛录事,专家们初步认定,以上记录的官职应该就是酒宴上的执事人。具体表现为酒宴席次坐定,众人公推觥录事,由觥录事决定抽筹次序,指定律录事、录事和玉烛录事共同担任酒宴的执事人,而觥录事掌管酒令旗和纛,负责决定对违规者的惩戒。

与此同时,在“论语玉烛”龟形酒令筹筒之内,还有银鎏金酒令筹50枚,筹长20.4厘米,宽1.4厘米,厚0.05厘米,出土时装置酒令筒内,所有令筹大小基本相同。酒令筹正面刻有酒令文字,上半段选自《论语》语句,下半段为酒令内容,可归纳为6种饮酒方法,分别为:“自饮”“伴饮”“劝饮”“指定人饮”“放”“处”;6种饮酒数量:“五分”(半杯)“七分”“十分”“四十分”(四杯)“随意饮”“放”等饮酒方式,其罚酒的规矩几乎与现代酒令差别不大。

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文物出土数量十分有限,致使文物专家们目前还没有完全破解唐代酒令的秘密。可我们始终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唐代酒令的秘密一定会被揭开。

参考资料:《大唐》 李伟著 陕西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