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7个孩子有4个不上学?日本妈妈不仅支持,还造400个基地专养“辍学娃”!

时间:2022-02-22 20:19:39来源:东京新青年

你知道什么是“不登校”吗?

“不登校”,作为日本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泛指“学龄学生不上学”的状态。1968年,医学家清水将之,开始使用“不登校”这一词汇,特指除了生病、贫困之外,由于其他情况而不去学校的青少年们。

而这样的孩子,在日本,有约20万人之多。

在生駒知里的7子大家庭中,就有4个孩子是“不登校一族”。

然而,在这个笑容可掬的妈妈眼中,自己“不登校”的孩子们并不是叛逆、废柴的代名词——她不仅支持自己的孩子们“不登校”,而且还是全国不登校群体的“代言之妈”!

那么,这位妈妈和她的一家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早晨7:30,用背带背着小儿子的生駒知里,已经在厨房开始“战斗”。“7点半啦!7点半啦!”的声音响彻云霄,带娃+听音乐+做早饭+人声闹钟,四位一体的“战妈”已经准时上线。

9岁的长女小福也起床了,帮妈妈准备饭桌,盛好食物。

接下来,四儿子、五儿子也相继现身。

在妈妈的多番催促之下,睡魂氤氲的三儿子小理也缓缓走下了楼梯。

虽然生駒知里每天都会这样叫孩子们起床,但相比必须上学、必须8点前出门的日子,这样的早晨,已经平和了许多,在这同时,孩子们对于自己的活动时间,也有了相对更大的掌控权。

一家人吃过早饭后,生駒知里会带着长女小福、三儿子小理去往一个特殊的地方,长子和次子则留在家中自主学习。

在川崎市,有一个名叫“梦之园”的Free Space(自由空间),这里就是小福和小理度过一天的地方。

使用这一设施的“不登校少年”,大约有40人左右。

这里没有强制性活动——音乐、游戏或学习,在这里的孩子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决定自己一天的活动内容。

在取材过程中,记者发现三儿子小理正在公园外来回地走······

“你现在在做什么呢?”记者问。

“现在在散步。”小理非常简单地回答。

送完小福和小理的妈妈,继续回到了家中。她打开电脑,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

事实上,这位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妈妈,是公益项目“不登校儿童支援”的发起人和主要代表,是不折不扣的“斜杠神妈”。

以“不登校少年的快乐成长”、“多样化学习”为目标的生駒知里,是NHK、日经新闻、朝日新闻的座上客。

定期举办线上交流会、演讲,从公共教育、父母倾听能力、性教育、家庭学校等等多个方面,邀请各种专家教授,一起为不登校群体提供支援。

除了通过媒体宣传理念之外,生駒知里还以 ↑ 这个蓝色徽章为起点,在全日本发展了400多家可供不登校少年学习、成长的场所。

在一所农场的支援下,不登校少年可以得到学习“务农”的机会——孩子们有的钻进塑料大棚里面玩耍、有的操起锄头学习耕田,平时在学校很难接触到的体验,却通过另一种途径实现了。

甜品店、咖啡店、寺庙、儿童乐园······越来越多的、愿意接受“不登校少年”的娱乐、学习的设施或场所,贴上了这样的一个蓝色标志。

当被问到从事这项工作的契机时,生駒知里谈起了自己大儿子的“不登校经历”。

和其他孩子一样,生駒知里的长子在适龄时期进入了小学校。然而,每次从学校回家的儿子,总是一副痛苦的表情。

当生駒知里向老师询问孩子近况时,老师回答“一切都好”,然而,就在那天,刚刚放学的儿子,在踏出校园那一刻,竟然“哇”地大哭起来。

起初,生駒的丈夫认为,这只是孩子初期不适应的表现,而且,“小孩子哪有不上学的呢”?于是,无论孩子如何反抗,丈夫都会铁着心、扛起儿子,强行送他上学。

“时间一长就会好起来的”。

抱着这样心态的生駒知里,却在长子二年级的时候,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坚决拒绝上学的儿子,对学校的厌恶已经到了极致,甚至因为心理问题,进入医院接受治疗。

家里出了“不登校孤僻娃”,来自家人、邻里、学校的质疑声越来越多,舆论的压力也彻底压垮了生駒知里,“边大哭边带孩子”,这样的崩溃生活逐渐成了家常便饭。

然而,某天,生駒再次放声大哭的时候,隔壁房间却传来了长子和弟弟妹妹们愉悦的笑声。

这略有些不合时宜的笑声,让生駒猛然意识到:最重要的,难道不就是让孩子们这样笑出来、这样快乐地生活吗?

“不登校”,在社会的惯性思维中,似乎蕴含着“可怜”、“阴暗”这样消极的意味,可正在经历“不登校”的这些孩子们,也只是接收到了难以承受的压力,才选择了逃避。

“不登校”,绝对不等于“坏孩子”。

如今,在20万的“不登校大军”中,只有3%的孩子会参与到像“梦之园”那样的校外场所,只有10%的孩子会参加适当的校外辅导教室。同时,90%的不登校少年,闭门不出、待在家里。

“我认为,不登校的孩子,只能说明一点:不适合学校。仅此而已。”

怀着这样的想法,生駒知里从自己的孩子开始,着手为“不登校一族”营造更加适合他们的环境。

如今,长子培养出了对手作钱包、皮包的兴趣,二儿子则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如何腌渍梅子。

喜欢养金鱼的孩子们,通过看似简单的养鱼体验,在观察用水量和鱼缸容积之后,引发了对几何数学的兴趣,开始了更加自主性的数学学习。

晚餐时间,一家人再次聚在一起,品尝妈妈的“新式料理”,交谈过程中,又引发了孩子们对食材的好奇心,这也将成为孩子们下一个学习的小课题。

大儿子真的已经很棒了!

不登校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让孩子们做自己想做的事、让他们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对学校这种场所没有兴趣,但却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适合的场所,这也很好。

懂得肯定自己孩子、理解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妈妈真好!

不登校孩子的栖息地,在社会范围内感觉还没有完全普及。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成长、可以放心安心的地方,果然也只有家里了吧。

虽然看到母亲也曾一度迷茫过,但最终还是做出了果断的决定,能感受到温柔却强大的母爱。

另外,以真实姓名接受采访,这份勇气我也是很佩服。希望这样的项目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吧!

比起上学来说,孩子的生命和快乐是更加重要的。同时,有能选择的其他场所,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果一味依着小孩子的性子来,长大后可能会过得更加辛苦也说不定。

还是有些担心,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以后能够直面残酷的生活本身吗?

的的确确,孩子的“坚韧”品质,是需要通过逆境来培养的。快乐第一还是纪律优先?这也是育儿的亘古难题。

不过,在探讨教育方式之前,“关注每一个完全不同的孩子本身”,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像那枚蓝色徽章一样,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树苗,最适合TA的浇灌方式,才能让树苗顺利地成长。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